计网期末复习之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
计算机网络:两台以上具有独立操作系统的计算机通过某些介质连接成的相互共享软硬件资源的集合体。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两大功能:连通性、共享。
什么是Internet?
具体构成描述:数以亿计的计算互连设备、通信链路(link)、分组(packet)交换。(硬件上描述)
服务上描述:提供网络应用基础架构、为分布式应用程序提供通信服务接口(无连接服务和面向连接服务)。
ISP是指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协议定义了两个或多个通信实体间所交换报文的格式和顺序,以及在报文发送和/或接收或者其他事件方面所采取的行动(响应)
协议的基本要素:
语法:报文格式
语义:各字段的含义
同步(时序):报文传输的先后顺序
- Internet标准的几个阶段:
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不是RFC文档
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开始成为RFC文档
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因特网组成部分:边缘部分、核心部分
网络边缘:
端系统 (/主机):运行网络应用程序、处在网络的边缘
通信模型:客户/服务器C/S模型(客户请求,并接收服务器提供的服务)、端对端模型peer-peer model(P2P)(所有的通信方既可以做客户机又可以做服务器)
- 接入网(网络边缘与网络核心的连接部分称为接入网):
(1)边缘路由器:端系统到任何其他远程端系统的路径上的第一台路由器。
(2)接入网:将端系统连接到其边缘路由器的物理链路,是用户连接到网络的基础设施。
(3)重要指标:带宽、独占/共享
- 如何将终端系统连接到网络边缘的路由器:
(1)家庭接入网络
(2)企业(和家庭)接入网络
(3)广域无线接入网络
- 家庭接入网络:
(1)点对点接入
(2)线缆调制解调器
(3)光纤到户
- 企业(和家庭)接入网络 :
(1)LAN( Ethernet 技术)
(2)WIFI(无线局域网技术,802.11)
广域无线接入网:3G、4G、5G
物理媒体:
(1)通过传播电磁波或光脉冲来发送比特流,在物理媒体中数据传输是串行的。
(2)物理媒体分类:导引型媒体和非导引型媒体
(3)物理媒体的性能对网络的通信、速度、距离、价格以及网络中的结点数和可靠性都有很大影响
(4)导引型媒体(信号在固态介质中有向传播):
双绞线:分为屏蔽双绞线 STP(电缆的外层由铝泊包裹),非屏蔽双绞线 UTP
同轴电缆:共享介质
光纤:高速传输、传输距离远、防止电磁干扰,难以被分光窃听
(5)非导引型媒体(信号在大气空间或外太空空间自由传播):多路径衰落、盲区衰落、干扰。类型有地面微波,局域无线电 (WiFi),广域无线电(3G、4G、5G)、卫星通信。
- 端系统上因特网提供的服务
(1)面向连接的服务TCP:可靠、顺序、字节流传输;流量控制;拥塞控制
(2)无连接服务UDP:不可靠数据传输、无流量控制、无拥塞控制
- 网络核心
(1)相互连接的路由器构成的网络
(2)如何在这个网络中传送数据?(电路交换、分组交换)
- 电路交换
(1)预先建立连接,预留资源,发送方以恒定速度发送数据
(2)电路和通信链路的区别
(3)链路带宽和一条电路的传输速率的关系
(4)频分多路复用和时分多路复用(会计算)
(5)电路交换的优缺点:电路级的性能,时延小;效率低;创建连接过程复杂
设文件长640kb,链路采用时隙数为24的TDM,传输速率1.536Mb/s,主机之间创建一条端到端电路需500ms。
每条电路的传输速率:(1.536Mb/s) /24=64kb/s
传输文件时间:640kb/(64kb/s)=10s
A到B的总发送时间:10s+0.5s=10.5s
- 分组交换
(1)报文:应用程序要传输的信息,包含控制或数据
(2)分组:报文拆分成若干的数据块,每个数据块加上头部信息,构成分组
(3)特点:所有分组共享网络资源、每个分组使用全部链路带宽、资源按需使用;
优点:适合大量的突发数据传输,资源共享、简单, 不需要建立连接
缺点:过渡竞争导致分组延迟与丢失,需要可靠数据传输、拥塞控制协议
- 网络的分类:
虚电路网络一定是面向连接的。
数据报网络既可以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也可以提供无连接的服务。如: Internet为网络应用既提供面向连接的传输服务 (TCP),也提供无连接的传输服务(UDP)。
Internet主干/ISP的结构组成:第一层ISP(国家/国际级)、第二层ISP(区域级/省级)、第三层ISP(城市级)、本地ISP、因特网交换点IXP。
一个分组可能要穿越很多网络。
分组丢失和延迟是如何产生的?分组到达输出链路的速率超过输出链路的容量、分组在缓冲区队列排队, 按序等待
(1)路由器输入链路和输出链路的缓冲区容量有限
(2)当分组到达路由器输入链路发现缓冲区已满,则路由器只好丢弃分组
(3)当分组在路由器内部要转发到输出链路时,发现输出缓冲区队列已满,路由器只好丢弃分组
丢包率=丢包数/已发分组总数
- 分组延迟的4种类型
(1)节点处理时延:差错检测、选择输出链路,微秒级
(2)排队时延:等待被发送到输出链路上的时间,取决于路由器的拥塞程度
(3)传输时延:R=链路带宽 (bps),L=分组长度 (bits),发送分组比特流的时间 = L/R
(4)传播时延:d = 物理链路的长度,s = 介质的信号传播速度,传播延迟 = d/s
排队时延:流量强度(traffic intensity) = La/R,其中a为平均分组到达速率, L为分组长度, R为链路带宽
- La/R ~ 0: 分组稀疏到达,无队列,平均排队延迟极小接近于0
- La/R -> 1: 分组猝发到达,形成队列,队列长度迅速增加,排队延迟大幅增大
- La/R > 1: 输出队列平均位到达速率超过送走这些位的极限速率,输出队列持续增长,排队延迟趋于无穷大
吞吐量:接收端接收到数据的比特速率 (bps ),瞬时吞吐量: 某一瞬间的吞吐量,平均吞吐量: 一段时间内的吞吐量均值。
瓶颈链路:在端到端路径中制约吞吐量的链路
带宽:数据传输率。带宽的单位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以字节为单位来计算,有Bps、KBps、MBps、GBps、TBps 等,表示单位时间(秒)内传输的字节数量·第二种是以比特为单位来计算,有bps、Kbps、Mbps、Gbps、Tbps等,表示单位时间(秒)内传输的比特数量两种带宽的换算因为一个字节是8比特,因此1B/s=8 bps (b/s) .1 KB/s=8 Kbps (Kb/s) 、1 MB/s=8 Mbps (Mb/s)等,如此类推Bps、bps也可分别写为B/s, b/s
协议分层
(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分为很多层,每层完成一个特定功能,层和层之间相互协作,底层为上一层提供服务,上层使用底层提供的服务(服务模型),实现本层的功能,再为上一层提供服务。
(2)网络设计者以分层的方式组织协议,以及实现这些协议的网络软硬件。
(3)一个协议层能够用软件、硬件或者两者结合实现
(4)各层的所有协议称为协议栈,如因特网TCP/IP协议栈
协议和服务的的区分
(1)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2)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
ISO模型(7层)
层号 层的名称 层的英文名称 层的英文缩写 7 应用层 Application A 6 表示层 Presentation P 5 会话层 Session S 4 传输层 Transport T 3 网络层 Network N 2 数据链路层 Data Link DL 1 物理层 Physical PL TCP/IP参考模型
应用层 传输层 网络层 网络接口层 应用层 运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网际协议栈
应用层application: 支持网络应用,报文传送FTP, SMTP, STTP …
传输层transport: 主机进程间报文段传送,TCP, UDP
网络层network: 主机(源目标节点)间分组(数据报)传送主要是IP协议, 路由协议
链路层link: 相邻网络节点间的数据帧传送,PPP, Ethernet …
物理层physical: 物理介质上的比特传送
网络实体完成功能动作, 对等实体交换消息
实体: 定义自身功能的硬/软件的集合
对等实体: 两台计算机上同一层所属的程序、进程或实体称为该层的对等程序、对等进程或对等实体。
协议数据单元PDU
发方添加首部信息创建新的数据单元(封装),收方去掉首部(解封)
每层传递的数据分为首部字段和有效载荷字段两部分。有效载荷是相邻上层传下来的数据。
常见的网络攻击: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篡改、伪造消息)
(1)植入恶意软件(病毒、蠕虫、僵尸网络):自我复制
(2)DoS攻击(弱点攻击【向目标主机上易受攻击的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发送精细的报文】、带宽洪泛【向目标主机发送大量分组】、连接洪泛【利用目标主机创建半开或全开的TCP连接】)
(3)嗅探分组(无线网络和以太网LAN):数据加密
(4)伪装(IP哄骗):采用端点鉴别机制
(5)中间人攻击(攻击者与通讯的两端分别创建独立的联系,并交换其所收到的数据;虚拟专用网(VPN)、SSL证书)
如果链路每秒传输1000个帧,每个时隙由64个比特组成,则每条电路的传输速率是64kbps。( 正确 )(这门课中,所有的k、M、G都是指10³、10⁶、10⁹)
在OSI参考模型中,同系统的相邻层实体间通过( A )进行交互
A、接口 B、进程 C、程序 D、协议
以下有关协议和服务说法错误的是(D )
A.协议是对等实体之间进行逻辑通信而定义的规则或规约的集合。
B.服务是指一个系统中的下层向上层提供的功能。
C.一个协议包括两个方面,即对上层提供服务和对协议本身的实现。
D.服务的关键要素是语法、语义和同步。
简述因特网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要点和各层的主要功能。
答:综合 OSI 和 TCP/IP 的优点,采用一种原理体系结构。各层的主要功能:
①物理层 物理层的任务就是 透明地传送比特流。(注意:传递信息的物理媒体,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等,是在物理层的下面, 当做第 0 层。) 物理层还要确定连接电缆插头的定义及连接法。
②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在两个 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frame)为单位的数据。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
③网络层 网络层的任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路由,使发送站的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找到目的站,并交付给目的站的运输层。
④运输层 运输层的任务是向上一层的进行通 信的两个进程之间提供一个可靠的端到端服务,使它们看不见运输层以下的数据通信的细节。
⑤应用层 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简述协议栈、实体、对等层、协议数据单元、服务访问点、客户、服务器、客户-服务器方式。
答:实体(entity) 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对等层:在网络体系结构中,通信双方实现同样功能的层.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协议栈: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采用分层模型后,每层的主要功能由对等层协议的运行来实现,因而每层可用一些主要协议来表征,几个层次画在一起很像一个栈的结构.
协议数据单元:对等层实体进行信息交换的数据单位.
服务访问点: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
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边缘部分:由各主机构成,用户直接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共享;低速连入核心网。核心部分:由各路由器连网,负责为边缘部分提供高速远程分组交换。
简述分组交换的特点。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目的地组装
电路交换的特点:建立电路连接、通话、拆除连接
使用加密机制可以防范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 ( × )加密机制可以帮助保护数据的安全性,但它并不能直接防范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DDoS 攻击是通过大规模互联网流量淹没目标服务器或其周边基础设施,以破坏目标服务器、服务或网络正常流量的恶意行为。
与排队延迟无关的属性是( A )A. 链路长度 B. 链路带宽 C. 分组大小 D. 分组到达数量
在下图所示的采用“存储-转发”方式的分组交换网络中, 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00 Mbps,分组大小为1 000 B ,其中分组头大小为20 B。若主机H1向主机H2发送一个大小为980 000 B的文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迟的情况下,从H1发送开始到H2接收完为止,需要的时间至少是多少?
解析:分组大小为1000B,其中分组头大小为20B,则分组携带的数据大小为980B,文件长度为980000B,需拆分为1000个分组,加上头部后,每个分组大小为1000B,总共需要传送的数据量大小为1MB。由于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度相同,因此文件传输经过最短路径时所需时间最少,最短路径经过2个分组交换机。当t=1M×8/100Mbps=80ms时,H1发送完最后一个比特。当H1发送完最后一个分组时,该分组需要经过2个分组交换机的转发,在2次转发完成后,所有分组均到达H2。每次转发的时间为t0=t=lK×8/100Mbps=0.08ms。所以,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迟的情况下,当t=80ms+2t0=80.16ms时,H2接收完文件,即所需的时间至少为80.16ms。
主机A向主机B发送一个大小为6MB的文件,从主机A到主机B的路径上有3段链路, 其中速率分别是1Mbps, 800kbps, 2Mbps,该文件从主机A传输到主机B大概需要多久?
传输时延取决于链路中速率最慢的那一段,即800kbps。因此,传输时延为(6MB * 8bits/byte) / (800kbps) = 60秒。
假定在发送主机和接收主机间只有一台分组交换机。发送主机和交换机间以及交换机和接收主机间 的传输速率分别是R1和R2。假设该交换机使用存储转发分组交换方式,发送一个长度为L的分组 的端到端总时延是什么?(忽略排队时延、传播时延和处理时延。)
答:L/R1+L/R2
—个长度为1000字节的分组经距离为2500km的链路传播,传播速率为2.5xl0^8m/s并且传输速率 为2Mbps,它需要用多长时间?更为一般地,一个长度为L的分组经距离为d的链路传播,传播速率为s并且传输速率为Rbps,它需要用多长时间?
答:14ms,L/R+d/s
假定主机A要向主机B发送一个大文件。从主机A到主机B的路径上有3段链路,其速率分别为 R1 = 500kbps, R2 = 2Mbps, R3 = 1 Mbps.
a.假定该网络中没有其他流量,该文件传送的吞吐量是多少?500kbps
b.假定该文件为4MB。用吞吐量除以文件长度,将该文件传输到主机B大致需要多长时间?(4 X 8 X 10^6)/(500x10^3)
在这个习题中,我们考虑从主机A向主机B通过分组交换网发送语音(VoIP)。主机A将模拟语音 转换为传输中的64kbps数字比特流。然后主机A将这些比特分为56字节的分组。A和B之间有一条 链路:它的传输速率是2Mbps,传播时延是10ms。一旦A收集了一个分组,就将它向主机B发送。 一旦主机B接收到一个完整的分组,它将该分组的比特转换成模拟信号。从比特产生(从位于主机 A的初始模拟信号起)的时刻起,到该比特被解码(在主机B上作为模拟信号的一部分),花了多少 时间?
(56 X 8)/(64 X 10^3)+(56X8)/(2x10^6)+0.01
假定用户共享一条3Mbps的链路。又设每个用户传输时要求150kbps,但是每个用户仅有10%的时间传输。
a.当使用电路交换时,能够支持多少用户?
3×10^6/(150×10^3)=20
b.对于本习题的后续小题,假定使用分组交换。求出某给定用户正在传输的概率。0.1
c.假定有120个用户。求出在任何给定时刻,实际有n个用户在同时传输的概率。(提示:使用二项式分布。)
d.求出有21个或更多用户同时传输的概率。
假定有N个分组同时到达一条当前没有分组传输或排队的链路。每个分组长为L,链路传输速率为R。对N个分组而言.其平均排队时延是多少?
解:第1个分组排队时间为0,第2个分组在L/R时间后开始传输,第n个分组在(n-1)L/R开始传输,则平均延时为:[L/R+2L/R+…+(n-1)L/R]/n=(n-1)L/(2R)
现在假定每隔LN/R秒有N个分组同时到达链路。一个分组的平均排队时延是多少?
传输N个分组需要时间=NL/R,此时又有N个分组到达,意味着每一批分组都不需要排队就可以接着传输,因此1个分组平均时延为(N-1)L/(2R)
考虑某路由器缓存中的排队时延。令I表示流量强度;即I= La/R。假定排队时延的形式为IL/R(1-I),其中I<1。 a. 写岀总时延即排队时延加上传输时延的公式。
总时延:
b. 以L/R为函数画出总时延的图
设x= L/R,则总时延=x/(1-ax)
假定两台主机A和B相隔20000km,由一条直接的R=2Mbps的链路相连。假定跨越该链路的传播速率是 2.5×10^8 m/s。
a) 计算带宽——时延积
b) 考虑从主机A到主机B发送一个800000比特的文件。假定该文件作为一个大的报文连续发送。在任何给定的时间,在链路上具有的比特数量最大值是多少?
c) 给出带宽——时延积的一种解释
d) 在该链路上一个比特的宽度(以米计)是多少?它比一个足球场更长吗?
e) 根据传播速率s、带宽R 和链路m的长度,推导出一个比特宽度的一般表达式
m/(R*m/s)=s/R
考虑从主机A到主机B发送一个F比特的大文件。A和B之间有两段链路(和两台交换机),并且该链路不拥塞(即没有排队时延)。主机A将该文件分为每个为S比特的报文段,并为每个报文段增加一个80比特的首部,形成L=80+S比特的分组。每条链路的传输速率为R bps。求出从A到B移动该文件时延最小的值S。忽略传播时延。